鉤藤在中國使用的歷史已久,首先記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下品,主治小見寒熱,十二驚癇。鉤藤性涼,入肝、心包二經,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顯明,鉤藤所含的多種生物鹼具降壓、抗癲癇、抗焦慮作用外,最新的研究亦顯示鉤藤所舍的異鉤藤鹼、柯諾辛及柯諾辛B(Corynoxine and Corynoxine B)可清除怕金遜症致病性α-synuclein 蛋白的積聚,並有希望研發成為治療柏金遜症的小分子中藥新藥。因此在可見的將來,鉤藤的需求日漸增加,除了規範地栽培種植外,綜合利用鉤藤的其他部位,如葉等,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資源。同時從本草記載來看,鉤藤曾經以皮入藥,後改用鉤入藥,傳統認為鉤藤以莖細帶嫩鉤者品質為佳。現代中藥著作中,鉤藤多以莖細、帶雙鉤、鉤結實、光滑、紫紅色、質嫩、無枯枝者為佳。這依據性狀特徵的傳統經驗質量評價缺乏現代科學的客觀數據支持,有待研究。為此,本研究展開鉤藤的組織化學研究,研究內容包含三個部份,包括鉤藤枝條不同細胞組織的化學成分研究、鉤藤不同部位的化學成分研究以及老藤枝外皮、中層及內部組織的化學成分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鉤藤鹼及異鉤藤鹼主要存在於枝條的皮層,其他生物鹼也存在著這規律,與歷史上曾用鉤藤的皮入藥相吻合。鉤藤細胞組織分析可見木質部及髓部所含的化學成分較少,以橫切面可見,鉤的髓部面積佔整個部位在比例上比老枝及嫩枝都少,故研究結果鉤部位的鉤藤鹼及異鉤藤鹼含量,比老枝及嫩枝為高,故評價鉤藤準則以莖細帶嫩鉤者品質為佳這講法是正確的。本研究為鉤藤藥用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辨狀論質”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關鍵詞:鉤藤、鉤藤鹼、異鉤藤鹼、鐳射顯微切割、UPLC-QTOF-MS
Date of Award | 13 Jun 2015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Supervisor | Zhitao LIANG (Supervisor) |
---|
鉤藤的組織化學研究
文淑蘭 (Author). 13 Jun 2015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