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以往,我們多以實驗和另類電影去描述非主流的電影製作,在1997年主權移交左右,「獨立電影」這用語逐漸被廣泛接受。雖然這用語經常在電影論述和電影節節目中出現,但它的意義和發展在香港的討論並不多見。
本書嘗試採取綜合方向分析香港獨立電影:結合學術批判評論和個別導演深度訪談。我們相信學術研究與創作者的聲音二者同樣重要,在研究中需要平衡二者,尤其是在獨立電影這個範疇,因為這界別的製作者在製作過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本書看重製作者第一身說法,訪問了許雅舒、鍾德勝、游靜、盧鎮業、麥婉欣、崔允信、曾翠珊、黃修平和卓翔九位不同性別與年紀的獨立導演,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電影,如何看待自己在商業-獨立這光譜中的位置,並如何思考「獨立」和「獨立電影」。
本書突顯藝術創作者與學術研究者有機的結合,重視創作的聲音之餘,也着重研究者的分析和理論化。我們按導演的作品主題,把他們分別放在「酷兒景觀」、「城.邦之間」和「殘酷.青春」三個部分之中。我們相信學者與電影創作世界的交流,能為香港獨立電影圖景提供更為結實的研究成果。
本書嘗試採取綜合方向分析香港獨立電影:結合學術批判評論和個別導演深度訪談。我們相信學術研究與創作者的聲音二者同樣重要,在研究中需要平衡二者,尤其是在獨立電影這個範疇,因為這界別的製作者在製作過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本書看重製作者第一身說法,訪問了許雅舒、鍾德勝、游靜、盧鎮業、麥婉欣、崔允信、曾翠珊、黃修平和卓翔九位不同性別與年紀的獨立導演,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電影,如何看待自己在商業-獨立這光譜中的位置,並如何思考「獨立」和「獨立電影」。
本書突顯藝術創作者與學術研究者有機的結合,重視創作的聲音之餘,也着重研究者的分析和理論化。我們按導演的作品主題,把他們分別放在「酷兒景觀」、「城.邦之間」和「殘酷.青春」三個部分之中。我們相信學者與電影創作世界的交流,能為香港獨立電影圖景提供更為結實的研究成果。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 | Indiescape Hong Kong: critical essays and interviews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Place of Publication | 香港 |
Publisher | 手民出版社 |
Number of pages | 197 |
ISBN (Print) | 9789881423351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Dec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