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屈原(約前340 -約前278)其人於中國歷史上赫赫冇名。中國人民即使對 其生平欠缺深入認識,總曾聽閒其名作如《離騷》及《思美人》等,如何訴說他強烈的忠君愛國晴感;以及慘遭小人誣讒懷才不遇,有志不伸的愁緒。然而,屈原作為「愛國詩人」此一形象,或許與其在世時的功業無大關係,反而 源於漢代(前202 -220) 一眾文人的「刻意符造」。此一形象為後代知識分子繼承,加以傳揚,遂致流傳至今。
與中國毗鄰的朝鮮半島,自古便與中國有著深刻而頻繁的文化交流;屈原的一生事跡,著名作品,以及其「人為而成」的「文化意象」,於韓國古代知識分子間流傳,並往往成為他們的心靈投射對象一一「屈原意象」偶爾出現在韓國文人作品之中,成為他們的文學表述工具。若把這些文學學作品視為一種 「知識創造」,那麼構成這種「知識」的重要元素,非「屈原意象」莫屬。
本文旨在以成書於朝鮮(1392 - 1910)成宗(李荽,1457 - 1494 ; 1470-1494在位)九年(明憲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的《東文選》為例,淺析韓國古代文人作晶屮的「屈原意象」,藉以察見作為一種來自中國的「人為而成」的文化意涵,「屈原意象」此一文學元素對韓阙古代文學的發展有何重要啟示。
與中國毗鄰的朝鮮半島,自古便與中國有著深刻而頻繁的文化交流;屈原的一生事跡,著名作品,以及其「人為而成」的「文化意象」,於韓國古代知識分子間流傳,並往往成為他們的心靈投射對象一一「屈原意象」偶爾出現在韓國文人作品之中,成為他們的文學表述工具。若把這些文學學作品視為一種 「知識創造」,那麼構成這種「知識」的重要元素,非「屈原意象」莫屬。
本文旨在以成書於朝鮮(1392 - 1910)成宗(李荽,1457 - 1494 ; 1470-1494在位)九年(明憲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的《東文選》為例,淺析韓國古代文人作晶屮的「屈原意象」,藉以察見作為一種來自中國的「人為而成」的文化意涵,「屈原意象」此一文學元素對韓阙古代文學的發展有何重要啟示。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 | Imagery of Qu Yuan in Ancient Korean Literary Writing: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Anthology of Korean Literature (Tong-mun Sŏn)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Pages (from-to) | 67-97 |
Number of pages | 31 |
Journal | 東亞文化 |
Volume | 54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Dec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