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服务学习中的应用: 融合传统工艺与文化设计的实践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A Practical Stud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Design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conferenceConference abstractpeer-review

Abstract

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服务学习模式正迎来多元化发展的契机。科技工具的普及,如数字设计软件和激光切割技术,使得传统工艺和设计教育方式得以革新,学生能在更高效和创新的环境下学习。此外,文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
在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合方面。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服务学习课程中融合科技创新,如何促进传统工艺及文化设计的教育成效,并实现社会创新。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香港浸会大学创意艺术学院(视觉艺术院)的两门服务学习选修课程⸺「香港工艺:传统技术与节空物品设计」及「对象文化专题研习」作为案例。这些课程与香港圣公会李嘉诚护老院和香港匡智会合作,为特殊需求群体提供创作机会。研究方法包含问卷调查、16位学生的反思报告、质性访谈及32个学生项目成果分析。使用混合方法分析学生在科技工具应用、设计创新和社区影响方面的成效,评估科技整合的效果及其对学生与社区的双重影响。

研究发现: 科技工具如数字设计软件与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效率与创新能力,还使得服务学习项目更具功能性与互动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科技工具,增强了其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并在解决设计问题时展示出更高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社区受益者通过科技辅助的设计作品,如感官板和便携式游戏套件,提升了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交互动,并改善了认知功能。此外,学生在与社区成员合作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的能力,促进了社会创新的实现。

结论: 科技创新在服务学习课程中的应用,显着提升了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双重成效。传统工艺与文化设计因科技的融合,而展现出更大的创新潜力与实用价值。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 / 更为社区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促进了社区福祉和社会融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多科技工具的应用方式,并推动科技与设计教育的深度整合,以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创新和服务学习实践。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A Practical Stud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Design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implified)
Pages33
Number of pages1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4 Dec 2024
Event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服务学习研讨会: 技术进步背景下的服务学习: 多元化发展与社会创新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Duration: 4 Dec 20245 Dec 2024
https://www.polyu.edu.hk/sllo/cslen/zh/conference4/schedule/4dec/ (Conference program)

Conference

Conference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服务学习研讨会
Country/TerritoryChina
CityHong Kong
Period4/12/245/12/24
Internet address

User-Defined Keywords

  • 创新服务学习
  • 传统工艺
  • 文化设计
  • 特殊需求
  • 共同创造
  • Service Learning
  •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 Cultural Design
  • Special Needs
  • Co-creation

Fingerprint

Dive into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A Practical Stud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Design'.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