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戰:明清鄭成功復台之戰

李金強*

*Corresponding author for this work

Research output: Chapter in book/report/conference proceedingChapterpeer-review

Abstract

登陸戰(Landing Operation)或稱兩棲作戰(amphibious operation),乃透過海軍、後勤及戰略策劃,動員海、陸部隊,對據守海島、或海岸之敵,進行登陸攻擊,並以奪取敵佔海島或海岸要區為作戰目標。登陸戰的實施,包括組織準備;集結上船;航渡;登陸作戰;鞏固、擴大登陸場等階段。而其登陸作戰,乃透過將兵力「以艦到岸」、「以岸到岸」等方式輸送部隊上岸,展開攻擊。分別以掌握敵情,借助風潮,拂曉偷渡,敵前登陸,或敵後箝制、奇襲等作戰手段進行,一舉完成作戰目標。而被攻擊一方,則實施反登陸戰役(Anti-landing operation),透過海軍與守島部隊,或進行海上作戰;或憑藉海島、海岸的堅守,實施防禦作戰。並對來犯之敵的航渡、搶灘登陸;進行抗擊,連續突擊,以至於殲滅來犯之敵,務使侵犯者完全敗退。
就登陸戰史而言,早於公元前5世紀,古埃及、波斯,希臘及羅馬等地中海沿岸國家相互攻伐之時,已經出現戰例。至於我國,自春秋時代已有吳伐齊的登陸作戰。隨著時代推移,船艦和武器亦隨之發展,登陸戰規模亦日見擴大。然而歐洲兵學大師若米尼(A.H.Jomini,1779-1869)曾對登陸戰的成效,作出論述。他認為登陸戰是一種很少採用的軍事行動,尤其面對敵方準備完善的部隊,將是十分困難的作戰。其理由乃攻擊者需具強大艦隊及制海權;並需留意氣象,準備大量軍火、裝備、糧食、水,始可發動登陸戰。且須敵方屬於孤立的殖民地、次等國、或軍隊距離登陸地點甚遠、而我軍對敵作戰則須分別從政治上、軍事上進行箝制,方能成事。就此而論,17世紀鄭成功(1624-1662)策動「鄭、荷台灣之戰」此一戰例,殊堪注意。時鄭氏組織龐大艦隊,橫渡台灣海峽,登陸台南,擊敗「孤立」的荷蘭殖民地者,收復被佔國土。不但為若米尼的論點,提供史例,且為我國古代海戰史上空前大規模的跨海登陸戰,以優勢兵力擊敗「船堅砲利」的西方殖民帝國,從而成為近世中外關係及軍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光榮戰例。本文即以鄭荷台灣之戰作為登陸戰例,藉此說明登陸戰的特質。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中國史上的著名戰役
Editors 麥勁生
Place of Publication香港
Publisher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Chapter6
Pages134-154
Number of pages21
Edition1st
ISBN (Print)9789882198074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May 2012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