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隐喻研究自古希腊时期就已开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论述了隐喻,认为其本质是一种修辞现象。20世纪80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二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与思维方式,即“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1]。“隐喻作为一种艺术的话语形式在世界各民族诗歌中,尤其是各民族早期诗歌中普遍存在。” [2]中国古典诗词语境中虽然没有隐喻一词,但是比兴、象征、类比、寄托等表现方式都蕴含着隐喻性思维,其共性都是“用彼在之物来影射表现此在之客观事物象或主观情感意念。”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Simplified) |
---|---|
Pages (from-to) | 13-15 |
Number of pages | 3 |
Journal | 时代人物 |
Issue number | 13 (总第249期)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May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