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作為新文類的晚清教科書雖與高文典冊相距甚遠,卻承載著當時有關地理、歷史的普遍法則與共同言論,輾轉流傳,化為常識,直接形塑了讀者的世界想象。同時,教科書也是教育者、編纂者力圖將青年轉化為「國民」、「公民」乃至「世界人」的重要法門。眾所周知,隨著清末留日學生數目的增加,西洋書籍、各類學說經由日本的「中轉」,在翻譯、重譯及改寫後,大量湧入中國。在本土教科書付之闕如的二十世紀初,譯自明治日本的地理、歷史教科書擔負著將碎片式、片段式的「新知識」加以脈絡化、系統化的功能,也成為後繼者的編纂範本。本文以矢津昌永撰寫、吳闓生翻譯的明治日本地理學教科書《世界地理學》(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02,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及吳闓生隨後根據東京初版自行刪掇釐定的《改正世界地理學》(上海文明書局,1903,東京都立日比谷圖書館實藤文庫藏本)作為分析對象,借鑒晚清西方文明等級論在中國的傳播情形,探討如下問題:地理教科書中的文明話語如何對亞洲意識的塑造發揮效力;書中的世界想象、中國敘述經譯者過濾了什麼內容;其中折射出中、日知識人對亞洲論述的何種心態差異。本文不僅探尋教科書中「世界」與「中國」的時空面貌、價值體系,更希望以文化認同作為理解的基礎,在中、日之間的思想鎖鏈上定位譯者吳闓生,尋繹其在「新知識」與「舊道德」之間進退維谷的艱難處境、複雜心態。
Original language | English |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 Mar 2024 |
Event | 傳統的建構與詮釋──第三屆文史研究香港青年學者論壇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Duration: 2 Mar 2024 → 2 Mar 2024 https://jas.hkbu.edu.hk/zh-hk/events/past-events/Traditional-Structure-and-Exegesis--The-Third-Hong-Kong-Young-Scholars-Research-Forum-on-History-and-Literature.html |
Conference
Conference | 傳統的建構與詮釋──第三屆文史研究香港青年學者論壇 |
---|---|
Country/Territory | Hong Kong |
Period | 2/03/24 → 2/03/24 |
Internet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