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与专家的知识鸿沟:香港民众哀伤素养的代表性电话调查

张心兰, 唐苏勤, 庄晓宇

Research output: Chapter in book/report/conference proceedingConference proceeding

Abstract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正式将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但公众对这一精神障碍的关注远不如对其他精神障碍(如重性抑郁症)的认识与讨论。罹患延长哀伤障碍会严重影响丧亲者的身心健康,提升公众关于丧亲反应及延长哀伤障碍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在公共卫生层面促进丧亲适应。目前,很少研究关注公众的哀伤素养,学界对中国民众哀伤素养更是知之甚少。本研究以香港为例,旨在考察公众(1)对丧亲反应及其持续时间的看法,和(2)对哀伤可否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的态度及其原因。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电话调查,在全港随机抽取了1011名18岁及以上的香港居民,询问其对丧亲反应及其持续时间的看法、哀伤可否诊断为精神疾病的态度及原因、人口学信息和丧亲经历。结果发现:(1)被调查者提及最多的丧亲反应是悲伤(n=722,76.4%)和思念(n=275,27.2%);哀伤持续时间集中在六个月(n=216,22.8%)和十二个月(n=206,21.7%)。(2)近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哀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n=699,69.1%),而反对者(n=311,30.8%)则认为哀伤是正常的现象或只是一种情绪而非精神疾病。(3)将支持诊断的被调查者提到的原因与ICD-11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比较,部分被调查者提到了核心症状(过度思念或持久的有关逝者的先占观念;n=200,28.6%))、病程标准(哀伤持续时间过长;n=142,20.3%)和功能标准(影响社会功能;n=81,11.6%)。(4)支持诊断的被调查者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没有丧亲经历或丧亲经历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更多人提及难以继续生活、出现生理反应和感觉生活失去意义这三个ICD-11延长哀伤障碍的症状。女性、有丧亲经历的被调查者中,更多人提及思念这一核心症状,而更少人提及出现生理反应这一症状。本研究启示,大部分香港民众能意识到哀伤可能会发展为精神疾病,但诊断标准和公众认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未来研究及实践应关注提升公众哀伤素养的路径。
Original languageEnglish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Publisher中国心理学会
Pages318-319
Number of pages2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Nov 2023
Event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Chengdu, China
Duration: 13 Oct 202315 Oct 2023
https://chn.oversea.cnki.net/KNavi/DPaperDetail?pcode=CIPD&lwjcode=ZGXG202310004&hycode=ZGXG202310004

Publication series

Name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Publisher中国心理学会

Conference

Conference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Country/TerritoryChina
CityChengdu
Period13/10/2315/10/23
Internet address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