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未眠》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 Lullabies

Kingsley S K NG* (Artist)

*Corresponding author for this work

Research output: Non-textual formExhibition

Abstract

不眠城中,聲光環抱,跟「休息」悄悄對話

據美國調查公司KISI發表的《2022年工作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香港在工作過勞方面,高居全球第二。今年5月,本地亦有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受「難入睡」及「易醒」問題困擾,91%指自己正承受生活及工作壓力,83%更現無力感。回應高壓城市中「休息」的普遍從缺,藝術家伍韶勁及《夜未眠》創作團隊聯同錄映太奇,將東九文化中心轉化成鬧市正中的歇息空間,讓公眾在浸沉式聲光裝置中,跟「休息」來一場深度對話。

四部曲體驗,詩意療癒集體勞累
體驗共設四部份,中庭的「不眠城中」為場地特定創作:感應窗外頻繁的港鐵列車,實時同步的聲光,彷如列車流光駛入室內,詩意地將城市實景中的疲憊昇華,觀照流轉間的營營役役。

除了藝術家的視角,作品亦融入社群參與,向近百位年齡介乎5歲至96歲、來自不同的背景的男女老幼收集「休息盼想」。隻言片語印在枕頭上,反映社會現實,也讓觀眾安然躺下,偶遇共鳴。

劇院中的聲光裝置「微光叮嚀」逆轉傳統上舞台與觀眾的關係:坐在留白的舞台,回望空無一人的觀眾席。作品的前身《Passage》曾於全球殿堂級藝術機構巴黎龐比度中心首演。新版本加入了更豐富的舞台燈光和煙霧效果,近500顆鎢絲燈泡在席間一閃一閃,奏着令人想睡的安眠曲。

安眠曲也是募集而來,載着不同世代的親密記憶,百感交集。舞台後方,懸浮半空的枕頭上,歌曲的故事若隱若現,伴隨歌詞節錄,更收碌了主人翁親身輕唱。

晚間時段設「安神茶角」,提供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調配的養生茶品。「午睡時光」特別場、沉浸在作品之中的靜觀、瑜伽、身體、聲音、故事和詩工作坊,讓公眾在更多維度,放鬆身心。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Lullabies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4 Jun 2025

Fingerprint

Dive into the research topics of 'Lullabies'.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