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濟未濟:香港早期詩人研討及出版計劃 Already But Not Yet: The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Project of Hong Kong Early Poets

Project: Research project

Project Details

Description

二戰後,南來文人與本地文人共創文藝風潮,新詩的實驗與實踐頻繁,形塑唯美抒情派(以余光中、鍾偉文為代表)、現代主義派(由馬朗、葉維廉等發端)、生活化創作(可見於也斯、關夢南等的詩作,尤以簡樸方式喚發詩味)等方向,當中亦見風格獨特如飲江,開展個別的詩藝探索。

值得留意的是,一方面,新詩作為重要的文學體裁,在網絡化、零碎化、視覺主導的世代尤具流行與盛載生活的韌力,《聲韻詩刊》(創於2011年)與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始於2009年)經久不衰,威尼斯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許鞍華近年亦藉紀錄片《詩》(2023)銘刻香港與詩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面,詩人與詩作的學術討論非常匱乏,較評論更見稀缺,以致香港的新詩佳作既未受足夠的嚴肅討論,亦難在國際學術界獲取正視和正典地位。

按此,本計劃希望聚焦於香港新詩史上具開創性但尚未被學界以學術論文形式深入研討的本地詩人,如戴天(1935-2021)、蔡炎培(1935-2021)、崑南(1935- )、古蒼梧(1945-2022)、關夢南(1946- )、飲江(1949- )和葉輝(1952- ),以「研討會+論文結集」的方式,先在學界號召相關領域研究者針對此課題介紹個別詩人的詩觀和詩學實踐,後邀請參與研討會的學者與評論家撰寫篇幅在9000至12000字之間的學術論文,(初步暫擬邀請王良和、劉偉成、鍾國強等八至十位身兼詩人的評論專家)以結集形式印行,希望藉書藉流通,既讓其他華語地區的學者能得悉早期香港詩人的貢獻和價值,引發更多討論,亦讓文學教育工作者乃至大眾能有門徑進入一串重要的現代詩生成時空,更深刻地理解香港文學再推而廣之。為此,結集亦會在徵得同意的情況下,附錄論文涉及的詩作,以供讀者品味與參考。而在論文集出版後,將舉行新書發佈會暨讀詩會,向公眾分享及介紹成果。

執行方面,憑藉計劃執行人四次按時完成藝發局資助項目的往績、組織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經驗、在文藝創作、出版與學術方面的廣泛參與和人脈,同時已徵得相關學術經驗豐富的中華書局(香港)同意出版論文集,相信定能準確完成計劃。
StatusActive
Effective start/end date1/01/2531/12/25

Fingerprint

Explore the research topics touched on by this project. These label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awards/grants.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