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tails
Description
香港舞蹈史、舞蹈語言及舞蹈與社會之關係向來備受忽視。本計劃從舞蹈美學、
身體理論及文化脈絡著眼,選出六位活躍於本港當代舞壇的編舞家,探討他們從
一九八O年代以還,近三十年的舞蹈藝術風格、變化與發展。此六位編舞家為黎
海寧、梅卓燕、潘少輝、楊春江、伍宇烈及錢秀蓮。他們有著相近的背景,均在
香港生活及成長,接受專業的舞蹈教育,曾與國際編舞者作出交流,並在本地當
代舞壇別樹一幟,於舞蹈教育、編舞創作、藝術舞蹈表演等方面十分活躍且富有
影響力。研究目的籍評讀及闡述六位編舞家作品所塑造的「香港身體」,梳理一
九八O至二O一O年間香港當代舞蹈的多元發展,並檢視作品所呈現的豐富文化
意涵,以及內容對香港文化環境在九七前後這三十年間的回應,給香港當代舞蹈
藝術應有的定位。
本計劃將為本地首項以個別香港編舞家為專題之研究,亦為首項以跨學科方法進
行之香港舞蹈史研究;涉及香港當代舞蹈語言的建構、香港當代舞蹈中的身體再
現,以及在後殖民場境中,當代編舞家所曾進行的文化與藝術身份探求。本計劃
方法的特點,乃匯聚了中、港、台三地之舞評人,共同對香港舞蹈作者的作品進
行研讀及展開對話;透過研討交流及寫作,豐富彼此閱讀的角度,平衡論點,並
藉比較兩岸三地的本土舞蹈,見出香港當代舞蹈的發展進程與身份探求。
由於六位研究對象大都受到瑪莎‧葛肯(Martha Graham)、德國編舞家翩娜‧包
殊(Pina Bausch)以及台灣「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等藝術影響,本研究將
整理上述幾位重要編舞家對舞蹈中的身體觀念,與生活環境、自然、人性及人際
等關係,以之為主軸,閱讀六位編舞家的代表作品。研究並輔以舞蹈美學、身體
理論、文化研究中的後殖民理論、香港一九八O至二O一O年間社會史及藝術史
方法等,研讀香港當代舞蹈中的身體再現。研究問題包括:編舞者的舞蹈美學及
創作特色、題材及藝術選擇、其當代舞蹈作品的中西影響、舞蹈中呈現的「香港
身體」,編舞者對性別、香港生活、文化環境及廣泛的政治議題的回應及態度。
本計劃之研究成果有三,一、直接促進香港當代舞的藝術探索,使香港編舞家在
國際上有文化、美學定位;二、有助制定評估準則以及對作品意涵的理解,包括
創作的動機及藝術成就等;三、可成為政府文康部門策劃及資助本地當代舞蹈節
目的參考。
身體理論及文化脈絡著眼,選出六位活躍於本港當代舞壇的編舞家,探討他們從
一九八O年代以還,近三十年的舞蹈藝術風格、變化與發展。此六位編舞家為黎
海寧、梅卓燕、潘少輝、楊春江、伍宇烈及錢秀蓮。他們有著相近的背景,均在
香港生活及成長,接受專業的舞蹈教育,曾與國際編舞者作出交流,並在本地當
代舞壇別樹一幟,於舞蹈教育、編舞創作、藝術舞蹈表演等方面十分活躍且富有
影響力。研究目的籍評讀及闡述六位編舞家作品所塑造的「香港身體」,梳理一
九八O至二O一O年間香港當代舞蹈的多元發展,並檢視作品所呈現的豐富文化
意涵,以及內容對香港文化環境在九七前後這三十年間的回應,給香港當代舞蹈
藝術應有的定位。
本計劃將為本地首項以個別香港編舞家為專題之研究,亦為首項以跨學科方法進
行之香港舞蹈史研究;涉及香港當代舞蹈語言的建構、香港當代舞蹈中的身體再
現,以及在後殖民場境中,當代編舞家所曾進行的文化與藝術身份探求。本計劃
方法的特點,乃匯聚了中、港、台三地之舞評人,共同對香港舞蹈作者的作品進
行研讀及展開對話;透過研討交流及寫作,豐富彼此閱讀的角度,平衡論點,並
藉比較兩岸三地的本土舞蹈,見出香港當代舞蹈的發展進程與身份探求。
由於六位研究對象大都受到瑪莎‧葛肯(Martha Graham)、德國編舞家翩娜‧包
殊(Pina Bausch)以及台灣「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等藝術影響,本研究將
整理上述幾位重要編舞家對舞蹈中的身體觀念,與生活環境、自然、人性及人際
等關係,以之為主軸,閱讀六位編舞家的代表作品。研究並輔以舞蹈美學、身體
理論、文化研究中的後殖民理論、香港一九八O至二O一O年間社會史及藝術史
方法等,研讀香港當代舞蹈中的身體再現。研究問題包括:編舞者的舞蹈美學及
創作特色、題材及藝術選擇、其當代舞蹈作品的中西影響、舞蹈中呈現的「香港
身體」,編舞者對性別、香港生活、文化環境及廣泛的政治議題的回應及態度。
本計劃之研究成果有三,一、直接促進香港當代舞的藝術探索,使香港編舞家在
國際上有文化、美學定位;二、有助制定評估準則以及對作品意涵的理解,包括
創作的動機及藝術成就等;三、可成為政府文康部門策劃及資助本地當代舞蹈節
目的參考。
Status | Finished |
---|---|
Effective start/end date | 1/01/17 → 31/12/18 |
Fingerprint
Explore the research topics touched on by this project. These label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awards/grants. Together they form a unique finger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