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儿:策展对我而言就是做注释和埋伏笔

Press/Media

Description

展览“F.N.S.X. @ 未来历史” 在深圳云美术馆开幕,展览开幕前,打边炉和策展人方敏儿进行了一次对话。

展览标题中的“F.N.S.X.”意旨本次展览的四位参展艺术家——费俊、丹尼尔·尚肯(Daniel Shanken)、彼得·倪森(Peter Nelson)和许毅博 ,策展人方敏儿希望透过艺术家个体且微观的视角,探究艺术作为一种关乎于物与空间场域的存在和定位。

 

2020年过后,线上虚拟形式在我们生活中的蔓延,极大地强化了每个人的线上“通行证”,而作为策展人,疫情和远程的阻隔下,思考空间特质在展览视觉表达中的必要性,成了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对话中,方敏儿反复提到了她近期对于“临界”状态的关注。她认为,尽管虚拟现实的大门已经开启,却全然未到成为“新现实”的程度,在此之前,与其将虚拟视作实体失落的救命稻草,全然拥抱,倒不如在一个临界的、摇摆不定的状态下,去梳理其中尚未明晰的问题方向,为其添加当下的注解,并从临界的不确定中,把握那些或将并入“未来历史”脉络的涓涓细流,埋下伏笔。

Subject

临界
我一直觉得,策展人跟评论、艺术史研究这些同样在艺术行当内的工作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相较于对作品和文字,策展人会更加专注于空间的问题之上。过去两三年间,虚拟和实体空间的位置比重突然发生了极大的位移,我想,无论是展览空间的排布、艺术作品的呈现,还是未来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关注这种位移所带来的影响。
在展览“F.N.S.X. @ 未来历史”中,我选择了“空间关联时态”“(超)物质性”和“视觉化叙述性”作为展览的三个切入点,三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一种临界点,所讨论的问题界限是很模糊的。一如展览呈现的那样,观众是在一个实体的空间里去感知虚拟的观看,在虚拟和现实的交错中,来来回回地行走、互动,会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临界的思考方式,以及空间内弥散的叙事性。
“临界”是我近期非常关注的一种状态。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大家似乎都转向了全然拥抱虚拟,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转机。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会将纯粹虚拟作为日后工作的方向,这波风潮极大地为虚拟空间打开了一个窗口,但那只是打开而已,打开了以后怎么去拓展,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去试验的。比如说,实体空间自然是有“物”的,有趣的是,虚拟空间也有物,假如把AI做成的形状实体化,那么,它和我们原本对实体物质的认知之间,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偏差?我们怎么在一个虚拟现实并置的展览空间里,去解释装置和雕塑?这样的前提下,我会更坚持去探寻“临界”的状态。

云端

整个展览的源头,来自于云美术馆的空间位置,还有其空间的特性。云美术馆位于深圳、惠州和东莞的交界,而且美术馆在一栋建筑物的顶层,走出展览空间,就进入一片蓝天,也是一种“云端”了,我将其理解为承载虚拟的实体场所。这些年在深圳,我观察到越来越多艺术空间的出现,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他们关注的方向上,都呈现出了一种“发散性”,这和我在展览中所讨论的虚实参与,形成了某种气质上的吻合。因而在这次的展览中,我希望能带出这种“临界”的隐喻,当观众步入其中的时候,会从这种置身于边界之上的摇摆的气息中,敏感于身处其中的感官。
展览中,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关联着“临界”的状态,在“未来历史”展览中,他们以创作的行动,探索物理性实体环境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关联时态,表达他们对未来生活发展和艺术呈现的观感。许毅博的作品《潘多拉盒子》用科技手段将各种来自虚拟空间的创作投影到一个现场实体的立方体上,你很难去辨认其中塑造的虚实;Daniel Shanken和Peter Nelson是通过虚拟的视觉叙事,重构雕塑的物质性旨意;费俊作品中的互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观众在虚与实的美术馆空间中游走,并于作品中脱胎于日常的“物”相遇。四位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诠释了“非虚亦不实”的可能。


微观

临界的状态当然意味着不确定,而在“未来历史”的命题下,科技只是一种应用工具,是可以选择的。我更看重的是打破边界,形式则是次要的。现在大家都迫切地探讨这些新的艺术形式能带来什么,但谁知道呢,从以前十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二十种、五十种,我们追求的只是艺术形式种类的丰富吗?更多的艺术形式,就意味着它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知吗?环境的发展会推动着问题更新、变化、迭代、发展,只不过我们的问题始终会回到时间、空间、物质、精神这些非常基础的讨论上。不管我们讨论的是虚拟化的视觉,还是和科技相关视觉,它的核心还是视觉,词语的前缀会随着环境不断调整,艺术创作也会为词语本身赋予新的解读,其内核却是持久而深刻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强调艺术史和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四位艺术家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微观视角,我想,个体的创作经验,作为一种探索的存在,能够刺激一些长线的思考。“未来历史”是我的策展命题,它会一直延续下去,可能每次的切入点有所差异,可能每隔一个时间段都会产生新的思考,而每位参与其中艺术家,更是以切身的实践,丰富“未来历史”的意涵与流向。当代艺术发展得太快了,我不敢说现在的所有观察在日后必然有效,在这个话语权极度发散的时代,我希望以这么一个微观的角度,从每个艺术家的具体创作出发去思考,时间久了,自然会沉积为脉络。
当代艺术的职责之一,是要不断地往前走,探索新的可能性,提出超越时代本身的思考,但这并不代表它的反面就是过时。过去的每一刻成为了我们当下的历史,重新审视历史是很重要的,这或许比艺术永远保持前进的姿态还要重要,如果十年后我们想讨论这十年间发生的意义,一定会在回望的过程中带出新的注解,以此理解历史。展览用“未来历史”命名,也有这方面的考量,未来的历史尚未发生,当下的历史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消化,我希望在对“未来历史”的预测中,埋下伏笔。

实体
我还是会去思考每一次策展背后的空间性,在空间面前,永远有你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三百尺的空间和三千尺的空间,作品配合的方式就不一样。这次的展览是以实体感知为主导,那我必须要考虑它的实体特性,能够给前来现场的观众带来什么?就像是展览中费俊的作品《有趣的世界》,作品“原生”于互联网、发散自互联网、并在互联网上完成了参与的链路,但当它进入美术馆时,我们依旧需要回应实体的空间的互动,引导观众感受虚拟的叙事,用耳朵听,打开身体去感受它的一切,和在家里、透过屏幕进入作品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相信大部分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的,在这疫情的两年间,更深层的线上参与度,更是成为了多数人稀松平常的体验,但“习惯了”就意味着所有问题的终结吗,不是这样的,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城市的定义还和两年前一样吗?我们对空间的理解还是一尘不变的吗?我认为,我们至少应该寻找更多样化的路径,重新理解这些基础概念。对我来说,目前一切的空间还是在一个临界点上的,就像是在晴天,你会切身感受到大太阳晒在你身上的热度,从无比光亮处走进黑漆漆的房间中,走进那些介乎实体和虚拟的雕塑作品之间时,那种从切实到临界的转化,给人带来一种恍惚的反差感,迷惑于感官所处的边界。
过去我也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展览,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就得去考虑两种不同的空间。就拿展览“CITYA”来说,展览同时在六个城市举办,我非常明确地知道展览所面对的群体,一边是线上的、没有“国家”边界概念的观众,另一边则是在特定实体环境内观看的观众。因此,我作为展览发起人,还邀请了各地的策展人一起参与展览的策划,希望他们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整个展览的内容、呈现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主要负责香港展览的呈现,并和艺术家沟通,希望他们能重新考虑线上作品的进入方式,以和线下的空间感知形成差异,每一次的作品实现,空间所优先考虑的要素一定是不一样的。

广场
回到“未来历史”展览上,如果接下来有机会再深入去做的话,我觉得能让它发生在广场上,或是让展览本身形成一种广场式的参与感,会是挺不一样的感知方式。昨天晚上我经过云美术馆附近的一个广场,居民在其中活动,特别热闹,我就在想,或许把作品融入这个环境里面,跟社区发生关系,能在社群的生活环境里面形成一种积累,会更温润地推进一种变化。相较于美术馆内观众和作品对望、凝视的状态,这些处在“临界点”上的作品本身,就很像广场上人群叙事的穿插与流动,而广场本身也有着强烈的空间规则属性,这和我们每天面对的虚拟世界气质上是更加契合的。另外,让大众能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空间环境里去形成新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新的习惯和需求,也是需要我们坚持实践的。
而且,我从来都不赞同所谓的抢占话语权,假如我们要去阐释未来的历史,只有接纳不同人从各自的角度,才能让叙事脉络更加扎实。这也是为什么我看重微观历史的角度,我们都从自己可把控的点进入,后续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延伸对命题的思考,这样命题所涵盖的维度才够广阔、够多元,从而实现这一策展的目的。

Period25 Jun 2022

Media coverage

1

Media coverage

  • Title方敏儿:策展对我而言就是做注释和埋伏笔
    Degree of recognitionNational
    Media name/outletArtDBL
    Media typeWeb
    Duration/Length/Size3957 words
    Country/TerritoryChina
    Date25/06/22
    Description展览“F.N.S.X. @ 未来历史” 在深圳云美术馆开幕,展览开幕前,打边炉和策展人方敏儿进行了一次对话。

    展览标题中的“F.N.S.X.”意旨本次展览的四位参展艺术家——费俊、丹尼尔·尚肯(Daniel Shanken)、彼得·倪森(Peter Nelson)和许毅博 ,策展人方敏儿希望透过艺术家个体且微观的视角,探究艺术作为一种关乎于物与空间场域的存在和定位。

    2020年过后,线上虚拟形式在我们生活中的蔓延,极大地强化了每个人的线上“通行证”,而作为策展人,疫情和远程的阻隔下,思考空间特质在展览视觉表达中的必要性,成了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对话中,方敏儿反复提到了她近期对于“临界”状态的关注。她认为,尽管虚拟现实的大门已经开启,却全然未到成为“新现实”的程度,在此之前,与其将虚拟视作实体失落的救命稻草,全然拥抱,倒不如在一个临界的、摇摆不定的状态下,去梳理其中尚未明晰的问题方向,为其添加当下的注解,并从临界的不确定中,把握那些或将并入“未来历史”脉络的涓涓细流,埋下伏笔。
    Producer/AuthorHuang Cifeng, Janet Fong
    PersonsJanet M Y FONG